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續《流氓國家》翻譯評論(15)

原文(p.4第二段):
The rogue state doctrine remained in force when the Democrats returned to the White House. President Clinton informed the United Nations in 1993 that the US will act "multilaterally when possible, but unilaterally when necessary," a position reiterated a year later by UN Ambassador Madeleine Albright and in 1999 by Secretary of Defense William Cohen, who declared that the US is committed to "unilateral use of military power" to defend vital interests, which include "ensuring uninhabited access to key markets, energy supplies, and strategic resources," and indeed anything that Washington might determine to be within its "domestic jurisdiction."8

譯文(p.007第一段):
即便民主黨重新取得白宮的寶座,對於流氓國家的教條依舊奉行不渝。柯林頓總統在一九九三年向聯合國表示,美國將會「在問題可能出現之前,採取多面向的方式,而非等到事態嚴重時,才選擇單方面」的行動,這樣的立場被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經年累月的不斷重複,並在一九九九年被美國國防部長柯罕(William Cohen)再一次重申,他宣稱美國有義務「片面的使用武力」來保障重要利益,這些重要利益包含「確保重要市場的自由進出、能源供應以及戰略資源」,而在實際上,華府或許會根據它的「國內管轄原則」來處理所有的事務。

討論:
這一段翻譯,除了第一句意思沒有錯之外,全段完全錯誤。柯林頓一九九三年知會聯合國說,美國will act "multilaterally when possible, but unilaterally when necessary,",這怎麼會變成美國將會「在問題可能出現之前,採取多面向的方式,而非等到事態嚴重時,才選擇單方面」的行動呢?這明顯就是看不懂胡謅。其實看不懂沒關係;沒有人可以保證翻譯時原文內容全部看懂。但要問,要查,不要胡謅。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柯林頓向聯合國先踩話頭(台語,先放話備案的意思)說,我美國可以的話(when possible)就和大家一起多邊、多方面(multilaterally)採取行動,可是如果有必要的話(when necessary),我美國就單獨行動(unilaterally)。再來,這樣的立場並沒有被誰誰誰「經年累月的不斷重複」,原文只說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及當時的國防部長William Cohen曾經分別在1994及1999年重申這種立場。再來,該國防部長WC所說美國可以單方面以武力保護的重大利益包括"indeed anything that Washington might determine to be within its ''domestic jurisdiction"`,譯文沒有表達出這個意思,卻把原文這一句在譯文另起一句說「而在實際上,華府或許會根據它的『國內管轄原則』來處理所有的事務」。
    這樣,原文的翻譯應該是:
    民主黨重回白宮之後,這種流氓國家教義仍然繼續發揮力量。一九九三年,柯林頓總統知會聯合國說,美國「可以的話就多邊」行動,「但必要時將單方面」行動。事隔一年,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再度重申這種立場;一九九九年,當時的國防部長威廉‧柯恩(William Cohen)又重申了一次。他宣稱,美國必須「單方面使用武力」來防衛美國的重大利利益,包括「確保自由進入重要市場、能源供應、戰略資源」,乃至於任何華盛頓可能認定屬於其「國內管轄」的一切事物。(流15,待續) 圖:Madeleine Albright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譯海拾遺(3)

異哉,所謂「陽性」「陰性」("positive" and "negative")
醫學英文"positive" "negative"在中文翻譯為「陽性」「陰性」是否奇怪?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過類似的「疑惑」,但我個人確實有過,那就是,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醫生說我的疾病檢驗報告是「陽性」時,心裡立刻跑出問號:「疾病還分陽性陰性,那是甚麼意思?」從那個時候到現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常常聽到,看到多少這種說法,甚麼檢驗報告是「陽性」,甚麼檢驗報告是「陰性」云云,始終都很疑惑,但都不敢問,因為,大家也知道,醫生都很權威,醫門深似海。
    但是現在我知道了;那根本就是誤譯、亂譯。
通常疾病檢驗的標的是要看有沒有甚麼疾病、病菌等;檢驗結果有,就是「肯定」,就是英文說的"positive",沒有,就是「否定」,就是英文說的"negative"。這是醫學英文,是科學語言,翻譯成中文時就必須和原文一樣中性,中立。「肯定」:有這個病,這個病菌;「否定」:沒有。可是翻譯成「陽性」「陰性」問題就大了。「陰」「陽」這種文字,不是邏輯符號性文字(譬如「但是」「以及」「等於」─這種字有邏輯意義,但沒有意象),具有強烈明確的意象。我們腦裡的語言機制看到這種字時,在理解上會把這種意象的涵意「算進去」。所以你就會開始奇怪,疾病還有公的母的,病菌還有公的母的?但那又是甚麼意思?──你腦筋裡面一大堆問號。
    所以醫檢結果的所謂「陽性」「陰性」說法實在是錯譯;或許最初的譯者故弄玄虛?
不過,醫門深似海;如果醫檢結果「陽性」「陰性」的說法果有深意,那麼就請方家告訴我,我一定「受教」。

續《流氓國家》翻譯評論(14)

原文(p.04第一段):
The World Court
        The Court called on Washington to desist and pay substantial reparations, also ruling that all aid to the mercenary forces attacking Nigaragua was military, not humanitarian. Accordingly, the Court was dimissed as a "hostile forum"(New York Times) that had discredited itself by condemning the US, which reacted by escalating the war and dismissing the call for reparations. The US then vetoed a UN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calling on all states to observe international law, and voted in virtual isolation against similar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s. All of this was considered so insignificant that it was barely reported, just as the official reactions have been ignored. Aid was called "humanitarian" until the US victory.7

譯文(p.06第二段):
        國際法庭要求美國停止攻擊,並且支付巨額的賠償,同時判決美國所有對於尼加拉瓜反抗軍的援助,應被視為基於軍事需要,而非人道主義。但是, 國際法庭因為譴責美國而讓本身失去公信,並成為某個「充滿敵意的論壇」(紐約時報),進而被擱在一旁,使得美國升高戰爭的層級,並且對國際法庭撤退的要求不理不睬。接著,美國否決聯合國安理會要求所有國家遵守國際法的決議並且力排眾議地反對大會的類似決議。所有這些作為,均未獲得充分的省思,極少為媒體所批露,如同官方的反應也經常被忽略不提。直到美國贏得勝利之前,所有的援助都是基於所謂的「人道立場」。

討論:
我們這一次先把整段翻譯出來再來討論:
國際法庭要求華盛頓方面停止進兵,並且支付巨額賠款;同時判決美國給予反尼加拉瓜雇傭軍的所有援助都是「軍事」援助,不是「人道」援助。就因為這樣,國際法庭便被指斥為「充滿敵意的論壇」(紐約時報),因為譴責美國而自取其辱。但同時美國對此譴責的回應就是升高戰事,拒絕賠款。接著,美國否決聯合國安理會要求所有國家遵守國際法的決議案,在聯合國大會也幾近完全無他國贊同的反對大會類似的決議。所有這一切行徑很少有人認為有甚麼要緊,所以幾乎沒有媒體披露;美國官方那種反應,大家也都忽視不顧。自此,美國的援助一直到打贏戰事為止,始終都是所謂「人道」援助7

譯文「應被視為基於軍事需要」--這樣譯,就語焉不詳,「是非」不明了嘛!原文這句話本意是要說,國際法庭判決美國對尼加拉瓜反抗軍的援助根本就是軍事援助,不是美國聲稱的甚麼「人道」援助。
接著,「國際法庭因為譴責美國而讓本身失去公信」,這樣翻譯意思變成實際上國際法庭真的因為譴責美國而失去了公信力;但實際上當然不是。原文的意思是,在美國人口中,在美國的說法裡面,國際法庭譴責美國是自取其辱,自己搞到失去公信力。只有這樣的意思才能呼應前面所說美國指斥國際法庭為「充滿敵意的論壇」這一回事。
接著,「國際法庭因為譴責美國而讓本身失去公信」雖非事實,但譯者緊接著在一下一句就說這一件事「使得美國升高戰爭層級」;譯文憑空生出這一層因果關係,再度製造出一個非事實。這就是因為看不懂原文,只好胡謅亂湊,就「糊」過去了。這之前的一句「進而被擱置一旁」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原文當中遍尋不著相對應的句子。
再來,「所有這些作為,均未獲得充分的省思」這一句也完全錯誤。譯者以「獲得省思」譯"...was considered..."根本不對。照原文之意,美國這種種行徑並非「均未獲得充分的省思」,而是正好相反,都"was considered"--都有獲得省思,而被認為(considered) "so insignificant",被認為「如此無關緊要」--so insignificant that it was barely reported,「如此」無關緊要「以至於」幾乎沒有媒體報導─譯者已經忘記大家以前常背的片語"so...that..."(如此怎麼樣,以至於怎麼樣)。今天就討論到這裡為止,good night! (流14,待續)